《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行业间尾部风险传染的影响研究》
投稿方向:金融
作者简介:倪思贤,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金融专硕,指导老师黄苒,曾参与金融挑战赛荣获全国三等奖。

论文简介: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2000—2023年申万一级行业的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构建了行业间的动态尾部风险传染网络,并实证分析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间风险传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尾部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聚集程度高、节点间联系紧密以及风险传染速度快的显著特征。当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上升时,行业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会显著增强。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发现,高碳行业、周期性行业以及气候风险高敏感行业之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更为突出。本文深入揭示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行业间风险传染的作用机制,为我国风险管理机构制定差异化的气候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经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能否提高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
投稿方向:金融
作者简介:赵淑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王江元。曾获得全国职业规划大赛院级三等奖,经管院“师生杯”羽毛球比赛八强优秀奖,多次参与校医院、护学岗等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42小时。

论文简介: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意味着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也是实现降碳减排和绿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是否能够提高企业机器人渗透度?这一结论尚有待讨论。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样本,将2014年启动的碳交易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这一政策对企业机器人渗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上市企业机器人渗透度,且该研究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内生性问题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旧可靠。进一步地,机制检验表明,研发投入和绿色创新产出对碳交易试点政策和企业机器人渗透度的正向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企业机器人渗透度的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市场竞争度强以及非国有企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碳交易政策在环境治理领域的经验证据,也为政府和企业如何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启示。
《穷则思变?收入下降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的双刃剑效应》
投稿方向:管理
作者简介:罗丽琼,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经济统计系博士研究生,曾获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年会论文三等奖。

论文简介:突破性创造力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当前动荡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员工普遍面临收入下降的挑战,这一因素是否会对突破性创造力产生影响有待检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稳定情境下员工的突破性创新行为,而对收入下降这一危机情境如何影响突破性创造力的作用机制缺乏关注。基于调节定向理论,本研究探讨收入下降影响员工突破性创造力的双刃剑作用机制。通过对来自197份上下级配对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下降通过增强冒险意愿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也通过强化损失厌恶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此外,愿景型领导发挥关键调节作用:当愿景型领导水平较高时,收入下降通过冒险意愿影响突破性创造力的间接促进效应更强;当愿景型领导水平较低时,收入下降通过损失厌恶影响突破性创造力的间接抑制效应更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危机情境下突破性创造力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制,并为组织的突破性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专精特新”资质认定增强了中小企业韧性吗?》
投稿方向:管理
作者简介:李开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3级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陈淑云教授。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书易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学生工作奖)等,荣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干部”等称号。

论文简介:面对经济的不确定性与突发事件冲击,中小企业与规模企业相比往往会受到更大影响。我国施行的“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通过多维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提高企业韧性。本文基于2015—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专精特新”资质认定对中小企业韧性的政策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中小企业的韧性,影响的机制主要是政府的主动帮扶作用与企业的内生驱动效应。“专精特新”资质认定政策对企业韧性的提升效果在“十大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其中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资质的政策效应强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创新型中小企业。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时空格局、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
投稿方向:管理
作者简介:易雁, 2024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本科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校奖等荣耀,在本科论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论文简介:科学评价并揭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发展规律有利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本文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子系统构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运用kernel核密度、Markov链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2006-2021年中国31个省(市、区)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演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发展态势良好,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且具有空间集聚性;(3)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态势向好,表现出稳定发展、波动上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子系统间演进趋势差异较大。(4)影响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依次是生产环境水平、生活环境因素和生态环境质量。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Quality Productivity in China's Specialized, Refined, Distinctive, and Innovative Enterprises》
投稿方向:管理
作者简介:彭星星,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统计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王治。曾荣获湖北省“我梦见-楚天”创新大赛金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于第十四届中国技术未来分析论坛中获得优秀论文并做学术报告。

论文简介: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基于组织生态理论,借助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我国24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为案例,分析2017-2022年组织系统内外环境因素对专精特新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①单个环境因素并非构成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金融环境与数字化程度的必要性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存在时间效应特征;②汇总组态分析出3类模型,分别为“外部助推型”“内部驱动型”和“协同发展共推型”;③组间分析结果表明,3类组态模型一致性在2020年一致性集体下跌,2021年一致性集体大幅上升,并且这期间企业新质生产力经历由内部驱动型向内外协同发展型的演化;④组内分析结果表明,3类模型整体的组态的案例效应强于强于时间效应。进一步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态的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大部分解释案例分布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这可能是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数字化水平与自然禀赋存在差异所造成。